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地球科学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性别:男
学位:博士
职称:副教授
毕业院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所属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学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招生学科: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罗小龙,汉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任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副主任
2000年本科: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测绘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4年硕士:东华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后返校攻读硕士学位
2012年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含油气资源勘探方向),获理学博士学位
主讲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测量学》《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成果:教学评价常年位居学院前列,连续多次获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教学创新:开发"GIS+虚拟仿真"融合教学模式,应用于《测量学》课程改革
地理信息智能系统开发:
深度学习算法优化
三维点云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算法创新
多模态机器学习与虚实融合感知:
建筑立面元素识别、城市空间多源数据融合
数字孪生系统构建:
WebGIS动态可视化、智慧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开发
元宇宙空间交互技术: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业元宇宙协同平台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新领域》
自然资源部重点项目:
《油气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
学术论文:累计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
代表作:
▶《顾及局部特征的三维点云建筑物轮廓精确化提取》(《测绘通报》2023)
▶《嵌入注意力机制的车道线像素级识别算法研究》(《Laser Journal》2025)
知识产权:
▶ 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GIS系统开发方向)
1996.9-2000.6 华东地质学院 — 测绘工程 — 大学本科毕业 — 学士学位
2004.7-至今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核心内容:
通过三维点云处理、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高精度地理信息模型,优化空间分析与智能决策能力。
关键技术:
三维点云处理:
提出顾及局部特征的点云轮廓提取方法(如改进3D Hough变换与α-shape算法),解决建筑物立面细节提取难题,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城市信息模型(CIM)。
算法优化:
开发BFA-YOLO、Yolov8-DWA等深度学习模型,通过特征平衡模块(FBSM)与动态注意力机制(DCNv4),提升建筑立面元素(门窗、空调等)检测的精度与效率,支持智能城市安防与能耗管理。
时空数据分析:
结合WebGIS与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长征路线动态可视化系统,实现历史场景的时空耦合分析与沉浸式交互,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教育。
应用场景:
城市更新规划、建筑信息模型(BIM)、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急管理(如消防路径优化)。
核心内容:
融合视觉、空间与语义信息,构建跨模态感知模型,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目标检测与场景理解能力。
关键技术:
多模态数据融合:
利用三维模型渲染生成多视角图像数据集(BFA-3D),结合点云与RGB数据,解决建筑立面元素分布不均与背景干扰问题。
小目标检测优化:
引入动态对齐任务检测头(TDATH),增强对空调单元、小尺寸窗户等目标的识别能力,提升智能巡检与安全监测效果。
语义分割与目标检测结合:
通过改进的注意力机制(如PMESA),减少复杂背景对检测的干扰,支持建筑缺陷识别与三维重建。
应用场景:
无人机巡检、智能安防、建筑能耗评估、室内外一体化导航。
核心内容:
基于虚拟现实(VR)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保真虚实融合场景,支持沉浸式交互与实时仿真。
关键技术: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采用SketchUp与Enscape渲染引擎构建遵义会议旧址等历史建筑VR模型,结合WebGIS实现多视角动态展示,推动红色教育数字化转型。
实时仿真与交互:
开发消防车辆路径规划仿真系统,基于AHP与改进A*算法优化应急响应效率,并利用Unity3D引擎实现三维场景动态模拟。
数字孪生系统集成:
设计智慧社区管理系统(B/S架构+SpringBoot),整合地理信息、物联网数据与用户行为分析,支持社区资源优化与数字孪生平台构建。
应用场景:
历史场景虚拟重建、智慧社区管理、应急演练仿真、元宇宙空间基础框架搭建。
核心内容:
以地理空间为基底,融合虚实交互技术,构建元宇宙协同平台,推动人机协同与空间智能服务。
关键技术:
多视角空间整合:
通过水平60°旋转与垂直随机倾斜的相机模拟策略,生成多视角建筑立面数据集,支持元宇宙空间的多维感知与动态渲染。
交互式体验设计:
在长征路线系统中嵌入VR纪念馆与答题竞猜模块,增强用户参与感;智慧社区系统集成论坛互动与数据分析功能,促进虚实社区联动。
区块链与数据安全:
在智慧社区平台中采用用户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确保元宇宙环境下的隐私保护与可信交互。
应用场景:
元宇宙教育场景、虚拟城市治理、跨平台协同办公、沉浸式文旅体验。
时空耦合的GeoAI建模:
将历史轨迹(长征路线)、实时感知(消防路径)与未来预测(城市更新)融合,构建动态时空分析框架。
虚实共生技术集成:
通过点云处理、深度学习与VR技术的跨领域融合,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孪生体的无缝映射。
人机协同交互创新:
在元宇宙场景中嵌入教育、安防与治理功能,推动虚实空间的智能化服务与用户参与式创新。
高精度时空数据实时处理:
结合边缘计算与5G技术,优化三维点云与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处理效率。
跨模态通用模型构建:
探索建筑立面元素的通用检测框架,支持多场景迁移学习与少样本训练。
元宇宙标准与伦理研究:
制定地理空间在元宇宙中的数据规范,探索虚实交互的伦理边界与社会影响。
陈超炫
帅佳
尚莹莹
闵晨宇
彭真
王朋燕
陈阳光
肖庭舒
任文昊
胡雨洁
刘路
徐锦芳
蒋浩
冉星星
李冰洋
郭茜航
王芳芳
潘娟
邮编:
通讯/办公地址:
移动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