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
夏小平,男,1977年生,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获地球化学和电子工程学双学士学位;2005年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获博士学位;2005-2009年,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 博士后, 荣誉助理教授;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百人计划)资助在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2021年入选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是我国首批嫦娥五号研究样品使用负责人之一。2024年作为学科领军人才调入长江大学。主要从事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及我国区域地质演化研究。在快速、高效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即LA-ICPMS)和高真空、高精度二次离子质谱(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即SIMS,也叫做离子探针)矿物年代测定、挥发份含量及同位素等原位微区分析实验新方法、新标准物质研制、矿物水含量新研究体系构建及其在地球早期演化、行星科学以及我国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拼合、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陆闭合等的科学应用研究中做出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主要包括:(1)率先在国际上把大型高精度SIMS分析水含量的背景值降低到0.15ppm,建立了水含量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的同步分析以及高精度S、Cl同位素组成SIMS分析系列新技术,研制了锆石、橄榄石、辉石水含量、锆石H同位素、硫化物S同位素标准物质多个\套;(2)构建了锆石水含量研究新体系并成功对华北克拉通晚太古代俯冲构造起始和中生代克拉通破坏前后岩浆水含量变化进行了应用示范研究,并初步应用于月球、火星等陨石研究,拓展了锆石学的研究范畴,获取了系列新认识;(3)提出了古特提斯哀牢山洋双向俯冲消减演化模型,揭示了哀牢山洋板片俯冲与峨眉山地幔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4)厘清了华北克拉通孔兹岩系形成时代是古元古代,且其源区在2.1Ga经历了显著的地壳增生,为华北克拉通于古元古代而非太古代最终拼合的认识提供了强有力证据。
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Geology等刊物上共发表SCI期刊论文约200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50篇含5篇封面文章、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EPSL)1篇、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GRL)3篇、American Mineralogist(AM)3篇、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JAAS)5篇、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GGR)2篇、 American Mineralogist (AM)2篇、GSA Bulletin 5篇,Tectonics 2篇。 SCI引用一万多次,8篇论文入选(含曾入选)ESI 1%高引用论文,单篇最高引用400多次。H-index现为47,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现任全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微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岩矿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 in Earth Science副主编,Geoscience Frontiers编委。
ORCID iD:https://orcid.org/0000-0002-3203-039X
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uthor/record/N-254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