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基本信息

电子邮箱:

所在单位:地球科学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性别:男

学位: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所属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学科: 构造地质学

招生学科: 构造地质学

教师简介

魏晓椿,博士,现任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特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重点关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机制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目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Tectonics、GSA Bulletin和Tectonophysic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以合作者身份在EPSL、JGR: Solid Earth、GSA Bulletin、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和 Basin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研究生招生专业与方向:地质学、古生物学、地质资源、地理学(包括GIS)、地球物理学等。


工作经历

2024.10-至今 长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在职 特任副教授

2018.10-2024.9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离职 博士后

2017.7-2018.9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离职 科研助理

科学研究

研究概况

1.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和资源环境效应。通过青藏高原北缘典型中新生代剖面的沉积相分析,结合古地磁、古生物化石和火山碎屑年代学建立高精度地层格架。综合盆地物源分析、地震剖面解译与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系统揭示高原北缘构造变形序列及其对古气候变化和油气成藏-改造过程的控制机理。

2. 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限定青藏高原西部新生代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时限,结合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地质年代学解析新生代岩浆源区特征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高原西部构造-岩浆协同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3. 沉积物物源分析。系统评估单矿物物源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探索岩相学-多矿物组合-单矿物特征三位一体的综合物源分析体系,建立适用于不同沉积背景的物源示踪技术方案。

4. 火山碎屑岩石学和年代学。构建火山碎屑岩综合识别指标体系:通过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多维度分析,阐明火山碎屑岩成因机制。创新火山碎屑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利用多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联合定年技术,精确约束火山喷发与沉积事件的时序关系。

5. 露头剖面储层精细建模。开展多尺度数字露头建模研究:集成大-中尺度数字露头采集与解译技术,建立小尺度储层构型三维模型。系统表征'甜点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揭示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与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研究

版权所有©长江大学 鄂ICP备05003301号-1 公网安备42100202000009号   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